12月26日中石化宣布,与浙江能源集团共同斥资1228亿元,兴建年输气量达300亿立方米、从新疆到浙江的长输天然气管道(简称疆气东送);同时,中石化还将与浙江地方政府,在温州兴建年接收能力达300万吨的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投资达88.3亿元。
长三角是国内天然气消费最旺盛的市场,2011年仅浙江消费量就超过42亿立方米。由于上游资源匮乏,过去中石化只能依赖年输气量120亿立方米的川气东输工程“挤”点市场,更多的市场份额被中石油和中海油瓜分。
随着疆气东送启动,中石化有了一把新的利剑,“凭借它,我们不但可以更多分享长三角天然气市场,而且还可以借此与长三角各级政府展开更大范围内的合作”,有中石化浙江人士称。
他指出,争夺长三角,绝不仅仅是为天然气市场份额,还有包括成品油、化工品等诸多关系中石化成败的大市场,“巩固集团在这里的地位,必须依托地方政府的支持,天然气将是最好的钥匙”。
疆气东送
与中石油旗下西气东输不同,此次中石化向华东输送的是煤制天然气,其中100亿立方米是被指定输往浙江——这是浙江省能源集团早已筹划在新疆准东地区投资建设的煤制天然气项目的产品,中石化赚取的只是管输费。
“其他资源也多数是新疆当地煤制气项目的产品,我们主要是修建管道,负责将这些资源输往沿线地区。”上述中石化人士称。
然而对于中石化来说,疆气东送却是意义重大——浙江是中石化的传统领地,不论是在成品油终端销售还是在化工品分销上,中石化都拥有垄断的地位。
26日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即表示,“十一五”中石化在浙江投资345亿元,销售7794亿元,利润达到266亿元;“十二五”它还将投资800亿元,重点扩建镇海炼化项目,形成15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
“这些产能的建设都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了更好地调动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我们在镇海炼化项目中,将15%的股权让渡给了浙江省、宁波市及当地区政府,那可是百亿元的利益。”上述中石化人士称。
而天然气是更好地联结地方诸侯的钥匙——在节能减排和油气价格比的推动下,现在各地方政府都纷纷向“三桶油”提出供气的要求,为此这些地方政府甚至愿意向后者提供更大幅度的政策支持,包括土地、税收等多个层面。
此前,中石油通过西气东输已经将势力渗入浙江,并在加油站网络建设等方面给中石化巨大的压力;而中海油也通过海气上岸和宁波LNG项目,加强了它们与浙江地方政府的联系。
“有了疆气东送,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加强与浙江省政府联络的筹码,从而更好保卫我们的市场地位。”上述中石化人士称。
三巨头争夺华东
据息旺能源等机构提供的数据,长三角地区的江浙沪三省是我国天然气消费最旺盛的地区,2010年西气东输仅向上海就输送了45亿立方米天然气,而2011年浙江天然气消费量也达到了42亿立方米以上。
“这是在资源紧张情况下消费的——如果有充足的资源,这些省份的天然气消费量甚至可能翻番”,有当地燃气供应商说。
为此,自2003年起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即纷纷在这里跑马圈地。
2003年,中石油兴建了长达数千公里的西气东输工程,每年向长三角输送超过百亿立方米天然气,超过了西气东输总输气量的半数以上;除此之外,今年它还在江苏如东建成了年接收能力达到200万吨的LNG接收站。
而自2006年起,中海油就分别在上海和宁波兴建了总接收能力达到600万吨的LNG接收站,并参股由浙江能源集团把控的浙江天然气管网建设,从而在浙江天然气销售终端上拥有了话语权。
“整个长三角都是中石化的传统领地,在这些地区中石化拥有大量的产业和利益,也是中石油和中海油急于挤入的市场之一”,有国内石化业界专家称。
据他介绍,过去中石油只能通过海运将北方石化企业的产品长途跋涉送到长三角,这样做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很难把握住市场消费的热点,因此中石油和中海油一直期望能在长三角建立自己的炼油石化产能,而这正是中石化所积极防范的。
现在中石化有了疆气东送,无疑加大了它对浙江地方政府的影响力,这注定会影响当地石油石化市场的格局,中石油和中海油将不得不采取新的策略去应对了。
资讯排行
- 马增荣会见中都物流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雪梅一行
- 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中铁物贸大宗商品在线交易平台
- 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 有效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 数智赋能促转型,创新驱动谋发展——“智慧仓储”助力打造现代化供应链管理体系
- 交通运输全链条发力 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 全国数据工作会议提出 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
- 稳中有进!2024年中国制造“成绩单”新鲜出炉
- 多地稳外贸稳外资打出“组合拳”
- 全国首列全程时刻表绿色跨境电商专列发车
- 浙江加速交通设施数字化转型
- 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 中铁物贸大宗商品在线交易平台
- 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交通运输全链条发力 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