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局在洋山保税码头设立船舶登记机关,将洋山作为一个特殊的中国籍国际航运船舶登记港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眼下正向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方向发展,船舶要素的集聚,更是促进航运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但是中资国际航运船舶的国内登记现状显然较为尴尬。
上海海事局副局长常富治表示,从2005年至2011年的7年间,进出上海港的国际航行船舶数量一直呈现增长势头,但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所占比重却逐年下降,从2005年的8.28%,下降至2011年的4.15%。
与此同时,中资「方便旗」船国际船舶数量逐年上升,数量已达1609艘、6342万总吨,并仍在持续增加。
他坦言,中国07年推行至今的针对国际航运船舶的「特案免税登记政策」效果不明显。截至2011年底,上海海事局在册登记的国际航运船舶数量(包括特案免税船舶)仅为380艘、935.3万总吨。
相比之下,香港在册登记的国际航运船舶数量为1952艘、6833万总吨,新加坡更是达到3936艘、4662万总吨,上海在这方面显然与香港、新加坡等国际航运中心差距较大。为此,上海海事局在交通运输部支持下,一直致力于国际船舶登记制度的研究与创新。
中资国际船舶回归登记难在哪里里?常富治认为,中国对船舶适用统一的「封闭登记制度」,对船舶所有人国籍、船舶检验等方面限制较多,使国际航运船舶营运成本上要明显高于境外登记。同时,中国为支持本国造船工业的发展,采取了限制船舶进口、鼓励造船出口的双重保护政策,也导致大量中资国际船舶在境外登记。
大新华船舶租赁公司董事长、香港国际航空租赁公司董事长、上海市租赁行业协会会长高传义,现场向本报记者表达了对「保税船舶登记」政策的看好。
他说:「正是由于很多中资国际航运船舶并非在中国注册登记,按照相关政策要求,中国企业针对这些船舶的租赁、金融等很多方面业务都不能开展,但并非船公司在这方面没有需求,因此保税船舶登记政策的试点就显得非常及时,可以预见将受到航运产业链各要素方的欢迎和积极参与」。
对此,常富治亦分析,中资国际船舶境外登记的发展趋势,客观上制约了以国际航运船舶为对象的船舶贷款、船舶租赁、船舶保险等航运金融业务的发展。航运金融发展的滞后,又使得国际航运企业融资渠道减少,进一步导致内地的国际航运企业规模无法借助金融平台扩张。
资讯排行
- 马增荣会见中都物流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雪梅一行
- 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中铁物贸大宗商品在线交易平台
- 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 有效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 数智赋能促转型,创新驱动谋发展——“智慧仓储”助力打造现代化供应链管理体系
- 交通运输全链条发力 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 全国数据工作会议提出 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
- 稳中有进!2024年中国制造“成绩单”新鲜出炉
- 多地稳外贸稳外资打出“组合拳”
- 全国首列全程时刻表绿色跨境电商专列发车
- 浙江加速交通设施数字化转型
- 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 中铁物贸大宗商品在线交易平台
- 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交通运输全链条发力 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