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券市场以政府债券和准政府债券为主导的格局,终于在2012年发生了根本性逆转。这一年,公司信用类债券(即非金融企业债券,下称“信用债”)发行量全面超越国债、央票和金融债,以接近一半的占比,跃升为中国债券市场的主流品种。
站在社会融资层面,2012年以来,信用债已经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渠道,占比持续超过20%;加上信托与票据融资,银行信贷正在失去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半壁江山。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信用债的主要发行人,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仍是配角,政府信用依然牢牢主宰着债券市场。
信用债占比近半
据交易商协会最新统计,2012年前11月,经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年度发行量近2.5万亿元;其中,短融、中票、超短融和定向工具分别发行5203亿元、7861亿元、8170亿元和5457亿元。同期,银行间债券市场整体发行量约7万亿,占同期GDP的比重超过15%,交易量超过240万亿元,约为同期GDP的6.8倍。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数据显示,前11月,发改委主管的企业债券发行量为5724亿元,同比增长了1.3倍;若纳入被归为政府支持债券的1500亿元铁道债,则企业债发行量将飙升至7221亿元。据Wind资讯统计,同期公司债发行量达到2357亿元,较去年同期翻番。
债务融资工具,与企业债和公司债一道,构成信用债市场的主体。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测算,前11月,中国信用债发行规模接近3.5万亿元,远超去年全年的2.2万亿元,约占年内全部债券发行量的1/2。
这是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十年前,财政部、政策性银行与央行是我国债券市场主要发行人,国债、政策性银行债与央票发行量占比超过九成。
历史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国债发行量4461.40亿元,政策性银行债发行量3175亿元,央票发行量1937.50亿元,三者合计9537.9亿元,占全年银行间市场债券发行总规模的96.3%;当时仅有企业债一个信用债品种,其年度发行量长期维持在数百亿元的水平。
经过多年的创新与扩容之后,中国信用债市场渐成体系,如今发行规模超越国债、央票和金融债,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第一大品种。
交易商协会唱主角
在这场信用债大跃进中,交易商协会堪称无可辩驳的主角。截至目前,无论是增量还是存量,交易商协会主管的债务融资工具都遥遥领先;其所主导的银行间市场则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的主板。
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债务融资工具累计发行量达到8.1万亿元,存量规模突破4.1万亿元,较去年底增加1.1万亿元,占我国社会融资总量约8%。
即便抛开企业债与公司债,债务融资工具2.5万亿元的发行量,已经甩开了国债(1.55万亿)与政策性金融债(2.04万亿)。随着外汇占款出现负增长,2012年以来,公开市场上央票一直缺席,多年来首次出现零发行。
自交易商协会成立以来,逐渐推出了全品种、全期限的信用债产品序列,包含短融、中票、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超短融、定向工具和资产支持票据等多个品种,期限涵盖30天至20年,满足了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交易商协会相关负责人昨日指出,我国间接融资占比过高的结构性失衡,导致信用风险在银行体系积聚,弱化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目前,间接融资占比已经由2006年的91%下降至今年前10月的84%,债券融资占直接融资的比重由60%增长至89%。
政府信用仍主宰
在亮丽的数据背后,中国债券市场的根本性矛盾依然没有解决。长期以来,政府信用都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主导者,债券市场也不例外。
表面上,国债和央票等政府债券(包括地方政府债券)以及政策性金融债、政府支持债券(铁道债)和政府支持机构债券(汇金债)等准政府债券,不再是债券市场的大头。然而,考虑到信用债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国企债券和融资平台债券(城投债),政府信用的本质仍未褪去。
实际上,今年信用债的扩容狂潮,与监管部门对城投债的定向宽松密不可分。一方面,发改委大幅降低门槛,大批地级市与区县级平台纷纷发行企业债;另一方面,交易商协会也向地方融资平台敞开了注册大门,城投类短融、中票和定向工具发行规模剧增。
相形之下,交易商协会稍早时的一项统计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民营企业共发行各类债券1535.61亿元,发行规模同比增长超过40%;不过,与同期2万亿元的信用债发行量相比,其占比仅为7.5%,充分显示了民企在债券市场的边缘地位。
2012年以来,尽管信用风险事件不断涌现,从山东海龙、江西赛维到新中基,一再出现的政府兜底,正是政府信用主宰市场的结果。
“这反映出整个中国金融市场的病症。”某大型银行资深人士告诉记者,除非彻底划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改变中国企业的管理体制,否则债券市场将永远无法摆脱政府信用的掌控,也就不可能真正成熟起来。
资讯排行
- 马增荣会见中都物流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雪梅一行
- 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中铁物贸大宗商品在线交易平台
- 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 有效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 数智赋能促转型,创新驱动谋发展——“智慧仓储”助力打造现代化供应链管理体系
- 交通运输全链条发力 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 全国数据工作会议提出 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
- 稳中有进!2024年中国制造“成绩单”新鲜出炉
- 多地稳外贸稳外资打出“组合拳”
- 全国首列全程时刻表绿色跨境电商专列发车
- 浙江加速交通设施数字化转型
- 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 中铁物贸大宗商品在线交易平台
- 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交通运输全链条发力 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