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年,但令人诧异的是,刚卸去枷锁还不足半年的电煤市场却开始主动寻求政府庇护,而且一反常态,这次主动“投怀送抱”的是煤企。
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河南省的煤电互保政策。今年4月,河南省内的多家煤企召开专门会议商定向政府提出煤电互保救市方案。一个月后,煤电互保政策出炉,该政策实行发电机组采购本省电煤量和发电量挂钩制度。
根据发电单位基础电量占全省比例分摊确定基数,超基数采购1万吨省内原煤奖励1000万千瓦时基础电量,少采购1万吨省内原煤扣罚1200万千瓦时基础电量。根据该政策,外省煤进入河南省的渠道基本被堵。
据悉,煤电互保的提法已有好多年,前几年是电企求着煤企,而这次是煤企求电企,但牵线人仍是地方政府。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中宇资讯煤炭行业分析师关大利认为,煤电互保的救市政策具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有违背市场化改革的嫌疑。
作为坚固的堡垒,电煤市场化改革已踯躅前行了近20年,经多方利益博弈,电煤市场化改革新方案于2013年开始实施。在改革前夕,国务院、发改委曾连发3份文件,明确提出各地政府对煤炭交易少干预。
但风云突变,自今年3月份以来,受煤耗下降、进口煤猛增等因素的影响,煤炭供过于求态势明显,一向领涨的煤炭价格开始进入下行轨道,并屡创新低,煤企盈利能力大幅下降,部分高成本矿井甚至出现亏损。
持续下跌的煤炭价格,让一些煤企再也坐不住了,决定联合向地方政府求救。据关大利分析,作为地方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煤企盈利能力的下降将对地方的财政收入和就业率产生影响,这是地方政府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推出了煤电互保的救市政策。
在煤企的“施压”下,向煤企伸出救援之手的不仅只有地方政府。有分析人士表示,近期国家能源局出台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也有救市的嫌疑。该办法不仅拟限制热值低于4544大卡、含硫量高于1%、灰分高于25%的煤炭进口,而且同时对进口商的资质设立了门槛。
据煤炭行业分析师刘冬娜分析,官方出台该办法的初衷是为了保护环境,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商品煤的质量。但从政策的客观效果而言,该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缓解当前国内煤炭疲软的销售行情。
市场上有另一种说法,之所以限制进口煤,是因为这几年我国煤炭进口在不断增加,而这加剧了国内煤炭市场的供给矛盾。“因为进口煤政策是国家支持、鼓励的,所以只好从劣势煤下手。”而价格优势是电企青睐进口煤的主因。
由于反对声音比较大,该政策涉及到电厂和进口贸易商的利益,刘冬娜预计该政策出台的可能性比较小,会综合各方的利益推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相对折中的方案。以河南为首的地方救市政策继续扩散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因为今年是电煤市场化改革方案实施的第一年,如果实施效果大打折扣,这将打击大家的信心。
但总体来看,关大利认为,电煤市场化改革任重而道远,在电企体系没有变化的情况下,让煤炭市场完全市场化不太现实。自合同煤取消后,长协煤谈得并不顺利,很多省的谈判都陷入了僵局。煤电市场体制已经根深蒂固很多年了,一下子改革也不是很现实,要一步步慢慢来。
有分析人士指出,相对于这些保护政策,地方政府还不如给煤企减负,减少涉煤企业应该承担的各种名目繁多、不合理的税费。据悉,现在煤炭企业承担的各种税费超过50种,譬如铁路建设基金税费就占据煤价的3成甚至更多。仅2012年39家煤炭上市公司支付的各项税费就高达1295.3亿元,比净利润还高出355.6亿元。
目前各地税收压力巨大,减负似乎不太现实。但刘冬娜认为,关键还是看地方政府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看他们的眼光是否长远,是看重眼前的利益还是长远的利益。
资讯排行
- 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 中铁物贸大宗商品在线交易平台
- 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交通运输全链条发力 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 重庆上线国际贸易数字平台 精准撮合供需双方
- 地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韧性增强
- 关于申报2025年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创新成就奖”、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创新青年
- 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 有效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 突破43万亿元!2024年我国外贸规模再创新高
- 第九期现代物流与供应链智库论坛暨2024年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发展报告启动会在京召开
- 智能引领绿色物流新时代,比亚迪叉车经销商大会盛大召开
- 摸清“家底” 把脉经济——从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看中国经济新活力
- 中物联召开2024年度年终总结暨表彰大会
- 蔡进会见湖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尹国杰一行
- 稳步提升交通物流运行质效